不同體質不同補法
以 中 醫 的 理 論 , 人 的 體 質 分 類 有 幾 個 原 則 :
第 一 種, 以 寒 熱 來 分 :
(1) 熱 性 體 質
凡 緊 張 、 興 奮 、 亢 進 、 炎 症 、 充 血 之 症 狀 , 即 口 渴 、 喜 喝 冷 飲 、 尿 量 少 而 色 黃 、 便 泌 或 生 理 變 化 較 早 、 交 感 神 經 興 奮 等 屬 之 。
(2) 寒 性 體 質
凡 弛 緩 、 萎 縮 、 衰 退 、 無 力 、 貧 血 之 症 狀 , 即 口 不 渴 、 喜 喝 熱 飲 、 尿 量 多 而 色 淡 、 生 理 周 期 較 遲 、 副 交 感 神 經 興 奮 等 屬 之 。
第 二 種, 以 實 虛 來 分 類 :
(1) 實 型 體 質
體 內 缺 乏 排 毒 之 能 力 , 但 人 體 可 加 以 撲 滅 , 即 一 般 言 語 行 動 力 氣 足 、 體 力 充 沛 、 無 汗 、 便 秘 症 。
(2) 虛 型 體 質
可 將 病 毒 由 體 內 排 出 , 但 身 體 缺 乏 撲 滅 力 , 即 言 語 行 動 無 力 、 體 力 虛 弱 、 汗 多 、 下 痢 、 瘦 弱 、 蒼 白 。
第 三 種, 以 燥 濕 來 分 類 :
(1) 燥 性 體 質
全 身 體 內 之 水 分 絕 對 的 不 足 、 空 咳 無 痰 、 體 燥 、 口 渴 、 便 秘 、 月 經 少 。
(2) 濕 性 體 質
身 體 局 部 的 水 分 相 對 的 過 剩 、 血 壓 高 、 浮 腫 、 腹 鳴 、 多 痰 、 嘔 氣 、 下 痢 。
一 般 言 之 , 人 體 之 體 質 判 定 即 以 上 面 這 熱 寒 、 虛 實 、 燥 濕 來 分 成 基 本 的 八 型 , 「 燥 熱 實 型 」 、 「 濕 熱 實 型 」 、 「 燥 熱 虛 型 」 、 「 濕 熱 虛 型 」 、 「 燥 寒 實 型 」 、 「 濕 寒 實 型 」 、 「 燥 寒 虛 型 」 、 「 濕 寒 虛 型 」 。
不 同 體 質 配 不 同 藥 食 而 藥 物 和 食 物 則 可 分 為 四 大 類 , 即 補 性 、 瀉 性 、 濕 性 和 涼 性 。
(1) 補 性 食 物
即 食 用 後 可 補 強 人 之 體 力 、 增 加 元 氣 , 適 合 虛 弱 體 質 之 人 ; 相 反 的 , 實 型 體 質 的 人 吃 多 了 反 而 造 成 便 秘 、 汗 排 不 出 , 病 毒 積 在 體 內 引 起 高 血 壓 、 發 炎 、 中 毒 等 病 。
(2) 溫 性 食 物
食 用 後 , 使 身 體 之 機 能 興 奮 , 身 體 產 生 熱 能 與 增 加 活 力 , 寒 性 體 者 食 後 會 改 善 其 已 衰 退 、 沈 滯 、 萎 縮 、 貧 血 之 機 能 , 特 別 對 冷 症 及 無 力 症 狀 會 促 進 健 康 ; 相 反 的 , 熱 性 體 質 者 食 用 後 會 因 過 度 之 興 奮 、 亢 進 , 而 造 成 發 腫 、 充 血 、 便 秘 之 情 形 。
(3) 瀉 性 食 物
食 用 後 , 可 協 助 將 病 毒 由 體 內 排 瀉 出 之 作 用 , 可 改 善 實 型 體 質 之 便 秘 、 充 血 、 發 炎 , 但 體 質 虛 弱 者 若 食 用 過 多 , 會 造 成 下 痢 , 而 使 身 體 更 虛 弱 、 對 病 毒 之 抵 抗 力 消 失 。
(4) 涼 性 食 物
食 用 後 對 於 生 理 機 能 具 有 鎮 靜 和 清 涼 消 炎 作 用 。 實 性 體 質 的 人 食 用 後 , 會 使 其 已 亢 進 之 機 能 、 炎 症 、 興 奮 性 、 充 血 性 改 善 , 並 消 除 其 不 眠 、 腫 脹 及 炎 症 ; 相 反 的 , 寒 性 的 人 食 後 , 則 使 冷 症 及 貧 血 更 嚴 重 。
另 外 , 與 人 的 體 質 燥 濕 相 對 應 , 食 物 又 可 分 為 燥 、 潤 二 類 。
(1) 燥 性 食 物
食 用 後 有 協 助 體 內 水 分 排 除 之 作 用 , 改 善 浮 水 。(2) 潤 性 食 物
食 用 後 使 體 內 水 分 保 留 , 改 善 口 渴 。
總 之 , 人 體 之 體 質 和 食 物 性 質 之 相 對 如 下 :
進 補 時 注 意 事 項
冬 令 進 補 , 該 注 意 以 下 幾 點 :
不 要 盲 目 地 相 信 補 藥 , 東 方 人 是 喜 愛 吃 藥 的 民 族 , 中 國 人 尤 甚 , 我 們 首 先 要 摒 棄 以 藥 物 為 中 心 的 思 想 , 而 將 均 衡 之 營 養 , 鍛 鍊 堅 強 之 體 魄 , 預 防 重 於 治 療 之 概 念 有 待 深 植 於 腦 中 。 「 藥 補 不 如 食 補 」 , 勿 亂 用 補 藥 , 用 錯 藥 、 吃 錯 藥 均 會 傷 身 體 , 例 如 熱 性 體 質 , 又 有 便 秘 、 不 眠 、 耳 鳴 、 高 血 壓 者 , 若 吃 補 藥 則 情 況 會 更 惡 化 。
俗 云 「 門 閉 則 寇 留 」 , 所 謂 之 「 寇 」 乃 指 「 病 毒 」 及 「 發 病 之 因 子 」 , 例 如 細 菌 感 染 之 化 膿 或 發 炎 症 。 此 感 染 因 子 乃 中 醫 所 謂 之 外 邪 , 外 邪 在 體 內 活 動 時 , 本 應 想 辦 法 除 去 , 若 在 外 邪 活 動 之 早 期 投 予 補 養 藥 物 , 則 病 邪 會 留 在 體 內 , 此 時 宜 用 「 袪 邪 藥 」 。 補 養 藥 少 量 服 用 具 有 增 強 抵 抗 力 作 用 , 以 現 代 醫 學 觀 之 , 許 多 補 養 劑 具 有 抗 利 尿 、 止 瀉 、 止 汗 之 作 用 , 使 病 毒 、 毒 素 經 排 尿 、 排 便 、 發 汗 而 排 出 體 外 , 而 造 成 「 邪 留 」 。
「 虛 則 補 之 」 為 一 般 中 醫 治 病 調 養 之 準 則 , 但 實 際 上 過 於 虛 弱 的 人 亦 不 適 宜 用 補 養 藥 , 像 這 類 虛 弱 的 人 , 服 用 補 養 藥 或 補 益 食 品 後 , 會 有 消 化 不 良 、 腹 脹 等 消 化 器 不 適 症 狀 發 生 , 同 時 亦 會 口 乾 、 唇 燥 、 夜 間 難 眠 , 這 就 是 傳 統 中 國 醫 學 所 謂 之 「 陰 虛 火 旺 」 。
慢 性 疾 病 末 期 、 身 體 消 耗 太 多 元 氣 、 體 液 不 足 之 陰 虛 病 人 , 常 因 自 律 神 經 系 之 機 能 不 平 衡 而 造 成 交 感 神 經 系 統 相 對 的 興 奮 ( 虛 火 ) , 而 大 部 分 之 補 養 藥 均 有 促 進 自 律 神 經 興 奮 之 作 用 , 而 原 來 之 「 虛 火 」 則 造 成 助 火 燃 燒 之 作 用 , 當 然 不 宜 進 補 。
補 法 主 要 是 補 足 正 氣 以 消 除 邪 氣 (即 病 毒 、 細 菌 等 感 染 ), 若 邪 氣 旺 盛 ( 即 病 症 嚴 重 ) , 則 需 先 除 去 病 症 後 , 才 能 用 補 法 。
誤 吃 補 藥 要 如 何 ?
多 喝 開 水 , 沖 釋 藥 物 在 體 內 之 濃 度 , 由 尿 排 出 體 外 。
改 吃 清 涼 劑 ; 如 喝 蘿 蔔 湯 或 冬 瓜 湯 , 亦 可 多 吃 青 菜 、 沙 拉 、 水 果 ( 如 西 瓜 等 ) , 以 除 去 藥 物 之 補 燥 熱 性 。
切 記 : 「 虛 者 補 之 」 , 「 補 者 虛 之 」 !